第174章 通房丫鬟
那天晚上,苏瓶和梅染高高兴兴带着十七套衣裳去夜无良总坛。
路上他们还在猜,那帮调皮捣蛋的江湖女子见到这些衣裳的反应,甚至猜到有些人会怎样评价这些衣裳。
结果古刹里一场恶战,或死或伤,凄凄惨惨,那些色彩艳丽的衣裳就没送出去。
而有些衣裳,或许永远也送不出去了。——衣裳都是量身定做,领口褶下还绣有她们的名字。
一想起几名年轻漂亮的女子丧命古刹,苏瓶心里就难过,难过得心口疼。
于是在盛德公主举灵的第三天,苏瓶对郡主说,今个我就不去为公主守灵了吧,因为夜无良几名女子今日下葬,我想去祭奠一番。
“你与那些女人有甚关系,为何要去祭奠?”唐梅审视目光看着苏瓶。
苏瓶颇为镇定地说:“在办《程昱案》时,她们为我流血流汗,立下大功;在办《景行仓贪腐案》时,她们为我昼夜监督嫌犯,让我在刑部扬名。她们帮了我很多,可在她们活着的时候,我未曾道一声谢。只以为来日方长,自有言谢之时。却没想到她们年纪轻轻便离开人世,着实令人痛心。我想把未曾说出口的话,祷告亡灵知,否则我会感到终身遗憾。”
真没想到苏瓶能说出这样一套话来,唐梅倒是对他另眼相看,于是就让他去了。毕竟其他附爵也不都是天天去守灵,而守灵这几日,无外乎就是吃吃喝喝谈天说地,与贵族们混个脸熟。
熟悉苏瓶的人才知道,他又在撒谎。他从不相信鬼神,怎会突然想着去祷告呢?其中必有隐情。
可唐梅就被他绕进去了,于是自己带着奴婢去给姨娘守灵。
其实她去那边也没什么正经事做,也是与一群婆娘坐在一起,吃吃喝喝,唠唠叨叨。
至于万泉公主和金城公主之间的闹剧,还有洪盾掌掴金吾总参公孙佑的闹剧,都只是小插曲。除了当事人,似乎没什么人太在意那些。只有妇人们,不断把这些往事翻出来冷饭热炒。
当然,女眷们的话题很多很杂,听她们聊一天,能听到很多不为市井所知的故事。颇为刺激,但真假难辨。毕竟有人会添油加醋,以讹传讹,就容易改变事情原貌。
比如苏瓶见梅染的事,已经传开。
有人问唐梅,苏备选的通房丫鬟,为何不住在清化坊里?唐梅心中颇为诧异,可她也没解释什么,更不会反问那些女人,你们怎知梅染是苏瓶的通房丫鬟?
值得一提的是,大富大贵人家的少爷,几无例外都有通房丫鬟,所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。
显而易见,这是苏瓶故意放出来的风,就是想渗透给唐梅。同时也省得其他女人嚼舌头——你家备选竟与别的女人勾勾搭搭。
如果知道是苏少爷原生家庭的通房丫鬟,就不会有人这样嚼舌头。少爷与通房丫鬟之间的那点事,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,家家户户都是如此,谁笑话谁?
而帮助苏瓶放出风声的,就是田敢和韩大昌。
这二位狐朋狗友,办别的事不行,但办这种事还是相当靠谱的。就好像两个大喇叭,一阵宣传,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。
唐梅心中怄气,闷坐大堂。同席而坐的承风郡主西门圭、南阳郡主孟乔,都看出唐梅不爽,她们也猜到唐梅因为什么不高兴。韩大昌、田敢都曾告诉家里郡主,说,以前苏瓶一直瞒着唐梅,现在唐梅刚知道这件事,必然恼火。
西门圭一笑道:“其实也没什么,咱家那厮,曾有三个通房丫鬟。在他十三岁那年,就与丫鬟滚到一起,还怀上了。只是那丫鬟命不好,分娩时死了,一尸两命。而后面两个丫鬟,现在还活着呢,都嫁给家中小厮了。已生有家生子,我还曾去看过。你猜怎么着?”
孟乔好奇问道:“怎么着?”
“我就发现,有一个孩子长得特别像韩家人。哎,你说,那孩子会不会就是韩家的种儿?”西门圭坏笑着说:“要我说,家生子里头一准有不少是家里头的,要不怎么就叫家生子了?”
孟乔含蓄一笑,没说什么。
西门圭突然得意起来,道:“不过咱家大昌倒也有些优点,自从与我成婚,从不与家里丫鬟亲近。你说,就我身边这两个小妖精,长得多好呀,我看着都喜欢,可这韩大昌就是不碰她们。”
西门圭身边的两个锦衣大丫鬟,就与唐梅身边的甄平儿王锦儿一样,从小儿陪着小姐长大,是书童婢,与主子感情深厚,平时能捡到小姐穿剩下的衣裳。而那两个丫鬟长得着实是好,与甄平儿王锦儿有的一拼。可大昌哥哥对这两个俊俏婢女毫不动心,也难怪西门圭得意起来。
唐梅不知就里,也没吭声,可孟乔却忍着怪笑。
看来,西门圭还不知他家恶婿的怪癖,那韩大昌只喜欢年岁大的,在附爵圈里已出名,田敢已告诉孟乔。
其实孟乔也是一样,她只知道韩大昌的毛病,却不知他家田敢的毛病,也不知田敢在哥哥田群家里养着一个裹小脚的年轻女子。乔郡主以为,控制田敢的钱袋子,田敢就没机会养小了。而西门圭却知道田敢的癖好,想必一定是韩大昌告诉西门圭的。
西门圭说完话,偷眼去瞟唐梅。
唐梅面无表情,还在那里怄气。
孟乔也在偷瞄,一笑道:“田家虽不是贵族,可当年也是宰相之家。他入赘时,带来两个丫鬟。我问田敢,她们可是你的通房丫鬟?田敢一开始也骗我来着,说他是个好人儿,没有通房丫鬟。后来被我诈出,原来那两个丫鬟都是通房的。我就说嘛,大户人家的少爷,怎可能没有通房的呢。”
唐梅问:“那两个丫鬟怎安置的?”
孟乔道:“一个病死了,另外一个被我嫁给国公府小厮。那丫鬟可厉害,生了个七斤半(唐斤)的大胖小子。娃长得好,聪明伶俐,爹爹看着高兴,还赐姓孟。”
孟乔口中“爹爹”,当然是荆国公孟仁。
而那个家生子,后来越长越离谱,五大三粗黑铁塔一般,就是后来孟氏看家护院的第一猛将,刀劈文天鹰的孟奔。
曾有人掐算时间,怀疑那孩子是田敢的,可田敢死不承认。
……
苏瓶来到古刹,心情豁然开朗,因为身受重伤的“小暑”康雅、“春分”楚荷都熬过难关,已无生命之忧。苏瓶好心情的把两件漂亮衣裳送给她们,她们高兴收下。
两名轻伤姑娘“立夏”安喜月、“大暑”巫马火烛,也每人获得一套衣裳。
还剩下十三套,苏瓶打算烧掉。
巫马火烛道:“呀!烧掉多可惜呀,不如送我算了。”
安喜月讥诮道:“你好大脸来,为何都送你?”
苏瓶一笑道:“我只以为大家会嫌弃,所以才打算烧掉。若你们不嫌弃,我倒是乐得送人。”
巫马火烛笑道:“都是新衣裳,有甚好嫌弃的?脖领上的绣字,挑掉便是了。”
巫马姑娘和安姑娘心情愉悦地翻找起来,找与自己身材合适的衣裳。
小腿骨折的康雅坐在榻上咒骂,说留给她几件。
楚荷姑娘则是一个安静的女子,不争不抢的,躺在病榻上不吭声。
梅染捏了捏手中铁箍棒,似乎也有心去翻一翻,可她没那样去做。苏瓶送人的东西,在她看来也算是她送的。
“喂,我听那些棒吏说,你得罪少卿了。”梅染小声嘀咕:“你又干什么了?”
苏瓶低声道:“还是上次那案子。”
梅染埋怨道:“你又在熬鹰,小心被鹰啄了眼。”
苏瓶苦笑道:“我只是个小官,不用这种办法,能赚到钱吗?”
梅染不语。
苏瓶捏了捏拳头:“他们恨我,也拿我没辙。”
梅染道:“不怕人家找刺客?”
苏瓶道:“当然怕,不过我觉得,他们还不至于因为这点钱对我下死手。”
“十二万两,还少吗?”
“我只想要一万。他们三个分十一万。”
“可他们不提这件事。”
“那就继续熬着。”
就在苏瓶送衣裳时,夜孤鸿带回来一群人。苏瓶探头去看,是夜来风他们。他们本就是夜无良的人,前一阵不知被大教主安排到哪去了。这次回来,据说也是暂时回归,将来还会派出去。
而这段时间,大教主要求夜孤鸿再招些江湖女子,壮大总坛实力。
夜孤鸿的脚伤还没好利索,走路一瘸一拐的,不过现在她已不再担心有人来抢秘籍了,因为她散布消息,说那半部《伏虎·魔妖经》被“雨水”李水莲、“惊蛰”崔凤玉、“清明”陈枝、“立秋”荆刀妹四人抢走了。
估计那四个人要倒霉。无论她们怎么解释,似乎也无法解释清楚这件事。毕竟夜无良被*洗,道上的人都知道。
因为这次惨案,“小满”梅染在门派里的地位再一次提高,被封为堂主。梅小满呲牙笑,苏瓶冷眼旁观。
苏瓶心中咒骂梅染是个傻丫头,夜孤鸿封她一个堂主,她就乐得不行,发誓效忠。这要是封她个“光明使”或“护法”,她还不得把命交给夜孤鸿?
这俨然不是苏瓶希望看到的。
可梅染死心眼的,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,不能出尔反尔,所以不能离开帮派。既然她死心眼,苏瓶就去找夜孤鸿,开诚布公地说,将来一定会把梅染领走。请你不要再封她更大的门派官职,省得将来梅染离开,会对夜无良造成比较大的影响。
有些话,就应该当面锣对面鼓的说清楚,省得将来说梅染叛教。可夜孤鸿比梅染还死心眼,她说,根据教义,除非有一个肯为梅染去死的男人娶她,否则夜无良绝不放人。
这条规矩是什么时候加进去?梅染都不知道。或许就是那天晚上,夜孤鸿被大教主骂哭之后,她自己加进去的。
可苏瓶说她的这条规矩有毛病,如果这男人能为梅染去死,可他已经死了,还怎么把梅染领走呢?
苏瓶这个问题着实刁钻,把夜孤鸿问住了。过了一会,夜孤鸿才道:我心中自有衡量。
她的意思是,她能看出那个男人是不是真心。
“就她?”离开大殿,苏瓶嗤之以鼻:“她自己都看不清楚,还帮别人看?”
显然苏瓶是有些不爽的,而苏瓶心目中,一直没把夜孤鸿当个人物。她不同意,将来苏瓶一样会把梅染带走。
梅染眨眨眼道:“我说也是,虽然大家都知道她肚子里的孩子是大教主的,可大教主也没给她名分。让她当副教主,也是给大教主扛活罢了。要我说,大教主心里就没她。这女人啊,就要自重才行,否则就被轻贱了。”
苏瓶郑重点头:“这话说得对。即便当不上正室,也要有个妾室名分,这才说得过去嘛。”
梅染感觉到什么,眯眼一斜。
……
“苏宝玉!你实话与我说来,梅染与你到底是甚关系?”苏瓶回到郡主府,被唐梅堵在马厩,掐腰问道。
苏瓶耸了耸肩:“好吧,我坦白,她就是我的通房丫鬟。但一开始我没敢告诉你,怕惹你生气。所以哩……”
苏瓶的话还没说完,唐梅就问:“你们有孩子吗?”
“没有。”苏瓶果断而郑重地说。
“我警告你!若……”
唐梅说了一些警告之言,无外乎是关于“长子”的事。
也不知为何,唐梅很介意长子的问题。或许是母凭子贵的原因,她不希望在唐宁府上的事在她这里发生。
因为唐宁府上长子唐坤就是通房丫鬟生的,本来地位不高,是没有家族排名的。可由于唐坤能力超人,被唐宁培养,如今手握兵权,还堂而皇之的成为唐氏二公子。与国公府嫡出大公子唐乾并称“乾坤二子”,文武全才,叱咤西北。
在宁侯府,唐坤地位反而超过正室生的孩子,这是唐梅决不能接受的。她还说,若真有儿子,也要送她屋里养。管她叫娘。孩子生母只能叫姨娘。
唐梅并不是无理取闹,这种事在梁朝很普遍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探春,从小儿在夫人屋里长大,她就不承认赵姨娘是她母亲,只说王夫人是亲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