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卷、二零五、钓鱼

网络小说网www.sw.kifor.cn,最快更新《永徽长歌》最新章节!

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,与社会主义,资本主义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,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,应该是经过日积月累,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比较有效的行政手段了。

大唐的行政机关,也基本上沿袭了隋朝,实质上是汉武帝时期稳定下来的制度。这里面,尤其是六部,整整存在到封建王朝的灭亡,可见这些行政机关,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。

而大唐自太宗皇帝在位之时的皇储之争起,朝堂之上的大臣,就开始结党营私,分成了甚多派别。这些派别,虽然在李治登基以后,看似隐匿消散,实际上,却仍然发挥了相当的的作用。所谓志同道合者,走到一起。对于这些,李治自然心知肚明,不过他也想不出这时好时坏,好就在党派之间,可以互相牵制,不至于同仇敌忾的诘难帝王,坏就在与这种党派所引起的纷争,弄不好也是一大麻烦。

而经过了十年的永徽之治,大唐官场上的清正廉明,为公不为私的风气,被推至极点。从这个方面来看,有一个清明的皇帝,还是相当重要的。不过因为李治的年轻,以及他对于帝王之术的领会还远远不够深刻,所以大臣私下里的党派之争,却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,不过这都是内部,甚至是小规模的,因为朝堂上的人,都清楚的很,皇上不允许权倾朝廷,也就是绝对权力的出现,长孙一族,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。

想当初那长孙无忌,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,为天下敬仰者,可如今呢,还不是养老在家,在朝廷上挂了一个司马的闲职,看似位列三公,可从不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议。不用说,谁都清楚,这还不是皇帝的意思吗。

不过如今,这朝堂却已经是自永徽帝登基前最乱的时候了,长孙无忌重回政事堂不说,就连高季辅,也似乎一改往日孤傲的性子,开始与百官结交起来,一时间是风起云涌,天气说变就变。

总的来说,如今朝堂之上,有几个比较大的派别,首先,是以高季辅为首的保皇派,姑且这么认为吧,因为这一派的观点,就是当今的皇上圣明,只要没有大行,就不能另立新主。而其次呢,就是以李世绩等人为主的保唐派,他们认为,国不可一日无君,当今情况紧急,应当立即另立新帝。

而第三派,就是中立派了,很奇怪,这派的人,最主要的人物,竟然是长孙无忌,而这派的人在朝堂之上是最多的,从道王李元庆,到程知节等等老臣,都是这一派。

而如今的政事堂,可以说更是变化无穷。

皇上昏迷未醒,好在一应国事,早就交与政事堂几位老臣协商决定,这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定下来了,所以诸国事,并未停顿,不过有些变化的是,李治昏迷以后,长孙无忌就以李治临昏迷前的言语为由,开始介入政事堂的国事。

不过这也是顺理成章,本来长孙无忌就位列三公,可以说有着无上荣耀的封号,这个同中书门下三品,就是政事堂最明显的标志了。除了仆射,也只有拥有这个称号的人,才有资格进入政事堂议事。

今天的政事堂,可以说更是热闹的紧,因为大唐有资格进政事堂的人,全部都到齐了,关于帝王的讨论,整整持续了三个月,如今,似乎到了关键的时刻,百官都在大殿之内,虽然站立两旁,但交头接耳之声不绝。高季辅,李世绩,长孙无忌三人,等执礼太监照例宣完了圣意,就前往政事堂。

“高大人,你看看,如今百官都成了个什么样子。”

路上,李世绩看似漫不经心的说道。

高季辅冷笑一声,哼道:“滥竽充数的,总会在关键时刻,露出马脚,如今我大唐考验这些官员的时刻到了,我倒是要看看,等皇上醒了,那些消极怠工的,会有怎样的结果。”

高季辅本来为人保守而有谨言慎行,但如今为了维护皇上,也只好出头,这些天下来,就连他说话,都带了三分的火气。

长孙无忌在一旁打了一个哈欠,就好似没有睡醒一般,一眼都不瞧两人。

李世绩知道自己是武将,在言语之上,肯定是讨不着好的,不禁有些没趣,闭上了嘴,加快了脚步。

说实在的,李世绩是比较郁闷的,刚刚攻下了逻些城的时候,就收到皇上重伤昏迷的消息,而同时来的,竟然有皇上命令他回京述职的圣旨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皇上都已经昏迷了,怎么可能下圣旨,但是李世绩却不敢抗旨不尊,这张窗户纸,他还没有能力去捅呢。

当年太宗皇帝,曾经深恐李治无法驾驭李世绩,就是因为李世绩的性子,好战,却又不怎么冲动,这样的人并不好控制。所以才在自己的位上贬黜,而后留给李治一个顺水人情。

古代对于君王知遇提携之恩,看得很重,所以李世绩虽然心有不满,但仍然毫无二心,当时就将所有兵都留下驻城,自己只带了千人,就返回了长安。

而到了长安,李世绩才知道事情远比他想象中的要严重的多。刚开始的几天,李世绩先后见到了这次征战中的人,看来所有的人,都被圣旨召了回来。这虽然有可能并非李治亲旨,但毋庸置疑,肯定是李治醒前授意,或者是在开战之前,就打定的主意,因为从李治登基以来的种种手段与策略,就知道这是一个不允许军权外落的皇帝。

等了几日,皇上竟然还没醒过来,这不禁让李世绩有喜有忧,而这其中的滋味,却不可言传了。

期间几人都曾经进宫,证实了皇上如今尚在,只是仍然昏迷未醒的事实。随之,问题就来了。

刚刚已经说了,李世绩是保唐派,认为大唐绝对不能没有君主。国家政事,虽然三人有决策的权力,对对于大唐军队的调动,疆域的管理,六品以上官员的任命,他们就没有权力了,这些都要君主来办,若在平常,到也罢了,最重要的,就是大唐刚刚打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,这场创下了战争史上无数个第一次的战争,对于大唐的影响无可估量,可如今皇帝却昏迷未醒,若是战事反弹,大唐竹篮打水,岂不是要让百姓哗然。

想了半晌,进了政事堂,三人还是照例,每个人坐在自己的桌子前,互相望了望,准备开始讨论起来。

“高大人,我也不多说了,如今已经过去了三个月,大唐没有大乱,全凭着隐瞒消息,和咱们几个的功劳,可这样的情况,恐怕不能坚持太久了,若是春天到了,突厥吐蕃的草原长起来,想必不用我说,你们也清楚,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,仗白打,那还是轻的,如今国中无君,虎符又收了,我们可是调动不了一兵一卒,届时如何守国?”

李世绩一脸的担忧,指关节强有力的敲击着檀木桌面,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躁。

高季辅在李世绩说话的时候,一直闭目养神,这个时候,睁开了浑浊的双眼,看了看同样闭目养神的长孙无忌,才缓缓道:“李大人,不是我说啊,您真是杞人忧天了,先不说战事反弹,就算是另立新主,立谁,不要跟我说吴王李恪,虽然皇上曾经有言在先,吴王有权力接管大唐的帝位,但如今皇上尚在,此话不能奏效,况且,李大人,你我都心知肚明,吴王虽然才德兼备,但比之当今皇上,可谓谬以千里,而且吴王的威望,唉——”

高季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,转头看向长孙无忌, 笑道:“长孙大人,您说是吧?”

长孙无忌无可奈何的睁开眼睛,高季辅将战火烧到了他这里,他也不能沉默。

“虽然国不可一日无君,但高大人说的有理,吴王威望甚低,怕是难以服众,如今大唐无主,却也无合适的帝位人选。”

李世绩张了张嘴,哼了一声,也不得不承认,这是一个事实。

吴王李恪,本来是太宗皇帝最钟爱的皇子,最有望能够继承帝位,但因为他尴尬的身份,所以不能登位。而如今更是不行,李世绩虽然嘴上说着要另立新主,但他可决不能立李恪,大唐的江山,他也是流了血的,怎么能还给隋朝呢。

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,就是因为这些年以来,吴王一直出京,朝堂之上官员的任免波动很大,在皇上有意无意的打压下,李恪的威望,早已经消失殆尽,十年前,李恪还能称得上“以绝天下望”,而如今若不是怀古的人,谁还能记得起这个曾经几乎登帝位的皇子呢。

长孙无忌说完这句,一改往日的沉默,罕见的又说了一句,“两位大人,如今皇上昏迷未醒,已经三月有余,有些事情已经不能在托了。虽然我们没有权力调动征集兵力,但还是可以增加戍边兵力的吧。吐蕃如今已经是大唐的土地了,李大人说的有理,若是在不采取行动,若待其反弹,可以说大唐会损失很多。”

长孙无忌说道这里,似乎来了兴致,又道:“不过,吐蕃因为其内部的不协调,如今禄东赞倒台,倒是有些部落家族,想出来统领呢,不过更多的,还是希望能成为大唐的属民,毕竟我大唐国力强劲,旧日的高句丽,今日的河北道,让吐蕃人都看到了,我大唐有容乃大的广阔博爱之心。只要入我大唐门户,自然视如己出,所以,也不必太过担忧。”

高、李二人对这,倒是都点了点头,对于皇上刚开始给予高句丽地区的百姓的待遇,高季辅还颇有微辞,不过如今看来,皇上高瞻远瞩,不是他们能够想象的,如今新兴起来的河北道,让天下人都看到了大唐的宽容之心,和平等仁爱之意。

这也是李世绩在吐蕃境内横行无忌的重要原因,所以李世绩也并不反对这些,想起在吐蕃打仗,甚至有些百姓,不但不抵抗,还偷偷的给大唐队伍补给的事情,李世绩不禁苦笑。

“今天我看还是先解决一下吐蕃的问题吧,两位大人,这新主之事,还是暂时停一停吧。”

长孙无忌笑眯眯的说。

高季辅与李世绩对望了一眼,同时暗骂,老狐狸。

这中立派,看似保持中立,不偏不倚,实际上保持这种情况,对长孙无忌最为有利,没有新皇,没有旧皇,三大元老,长孙无忌少说,也要有三分之一的决策权利。而不管是保皇,还是保唐,可以说都是对长孙无忌不利的。

长孙无忌似乎并不在意两个人想着什么,双手伸了出来,轻轻的拍了三下。

政事堂的门被推开了,在高季辅与李世绩愕然的眼光下,从云走了进来。

这可出乎了两人的意料之外,这政事堂,可以说是很神圣的地方,除了李治登基之时为了讨论改革事宜,圣旨召见了张行成等人以外,政事堂就在也没有进过外人,而如今却——

从云虽然军功赫赫,但实际上,左骁卫将军,也就是三品,哪里有进政事堂的资格呢。

从云一身官衣,见到三人,先行了礼数,才静静的站到了一旁。

沉闷了片刻,长孙无忌开口道:“两位,从云相信你们都认识,这次吐蕃逻些城落陷,从云将军,可以说出了大力,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,关键是对于吐蕃的战略构想,只有从云听当今的皇上说起过,所以从这方面来说,从云对皇上的心思,略知一二,我这才破例让从云进这政事堂,两位没有意见吧。”

高季辅哼了一声,却不说话。

没有意见?才怪了,你长孙无忌仗着劳苦功高,就敢一个人允许旁人进政事堂,你哪里有这个资格。

不过高季辅也只是心中牢骚两句,这毕竟只是规矩上的事情,并不怎么严重。

李世绩也是如此,不过他看的更深,这是不是代表着长孙无忌在拉拢从云呢,要知道在军队之中,从云可以说是仅次于我的将领了。

看两个人没有吭声,长孙无忌似乎早已经预料了一般,回头像从云点了点头,示意他可以开始了。

从云脸上一丝表情也欠奉,对眼前的几位举手投足间能使天摇地动的大人物,根本就不瞧上一眼,径自说道:“

昔日皇上有言,吐蕃属于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形态,中央政权并不稳固,对于百姓,也镇压多与扶持与维护,所以从这方面,皇上就曾经深入浅出的分析过,得出了几点结论:

第一,吐蕃因为其地理环境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关系,导致百姓生存环境恶劣,由此引发的人口稀少,和百姓多匪盗,不胜枚举。

第二,以禄东赞为首的政权统治,采取了强制性镇压百姓暴动的方法,每每都是无力解决,这就加深了百姓对于禄东赞政权的怨恨。

第三,对吐蕃作战,攻心为上,攻百姓心为更上。从百姓出着手,瓦解吐蕃的反抗意志,就要以大唐百姓的生活作为诱饵,而且要以河北道为典范。”

从云说道这里,顿了一顿,又道:“对于战争构想,皇上曾说,若是成功将吐蕃击败,不以往常惯例,封王侯以戍边,而是将吐蕃划分成大唐内道,派遣二品以下地方官员任职,而对于吐蕃边关,则可以少防,甚至不防。若是其他小国想占便宜,就让他们去占,大唐按兵不动。”

说完这些,从云就好像不存在一样,又开始沉默起来。

从云的话并没有带任何的感情色彩,给人的感觉,就好像是在重复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般,而实际上,也差不多是这样。

待从云说完,高季辅首先道:“两位大人,看来皇上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,就是没有决定派遣的官员,只是这必须是二品一下,要求有些奇怪了。”

李世绩对这些,并不太懂,所以并没有插言,他倒是在思索皇上关于吐蕃边关防守的说法,到底有什么意图。

长孙无忌却接口道:“这并不奇怪,皇上的意思其实很清楚,上次高句丽一战,道王李元庆接管了河北道,虽然皇上只是给了一个刺史,但道王本身就有王衔,又有威望,皇上怕是不想引起王侯称霸的局面吧,若是皇上这是醒着,定然要为李元庆的擅自行动,而恼火的。”

长孙无忌说完,若有所思的看了从云一眼,只不过他也很难从从云不变的面孔上,看出点什么。

不过,这三人当中,唯有长孙无忌,对李治的昏迷,是保持了怀疑性的态度的。

并不是他凭空猜疑,李治的每一着棋,都透着一丝诡异,让人猜不透,谁知道,皇上昏迷,是不是为了钓鱼呢。

(未完待续,如欲知后事如何,请登陆)

自愿捐助网站

网站无广告收入,非盈利,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!

怕迷路,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!

点击前往捐助页面>>

第六卷、二零五、钓鱼

60.98%

目录

加入书架
上一章 下一章

第六卷、二零五、钓鱼

60.98%